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熟分院

五年制高职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序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和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以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的通知》(教职成〔20207号)、《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苏政发〔201868号)、《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苏教职〔20206号)、《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苏教职〔20207号)、《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全面总结学校“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和经验、问题和原因,深刻分析“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政策形势,准确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状况,确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聚焦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定位独立设置五年制高职院目标,研究确定我校“十四五”时期五年制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特制订本发展规划。

二、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三五”期间发展突出成绩和存在问题

1.发展突出成绩

“十三五”期间,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创新教育思想、树立职业教育理念、优化办学思维模式,尊重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校走出了一条做精做强、办出特色的发展之路,圆满完成了“十三五”时期的建设任务和发展目标。

1)办学定位更加明确。学校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为常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更加明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师生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和“协同创新、校企共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任务驱动、项目为主、理实一体、强化实践”的教学模式更加清晰。建立了以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三年制中专教育、五年制高级技工教育为辅,集全日制学历教育与成人教育、社会培训于一体的办学类型结构。构建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专业群为引领,先进制造专业群和现代服务专业群为支撑的 “一体两翼”专业群发展架构。

2)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学校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现有校园占地面积518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目前,学校实验、实训场所面积19595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5699.72万元,校内实验、实训设备总额7167.85万元。学校成功创建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江苏省智慧校园”,先后完成了3个教育部校企合作项目、4个江苏省现代化专业群、2个江苏省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任务,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日益改善。

3)专业建设不断深化。学校主动应对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适应紧贴常熟市区域经济发展,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到“十三五”末,已形成了专业建设有特色、专业设置结构合理、专业设备完备的5大类专业群、15个主干专业。目前学校拥有五年制高职专业15个,其中包括数控技术、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4个江苏省现代化专业群,以及数控技术应用、汽车应用与维修2个江苏省现代化实训基地。学校年招生近760人,学校专业数量和招生规模均实现了我校“十三五”专业发展规划的总目标。

加强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建造一批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试点,推进混合式课堂改革,探索学校与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合作授课嵌入式课堂教学模式。到“十三五”末,学校建有苏州市精品课程16门,校企共同开发课程 157 门, 教材 127 部,不断完善重点专业技能鉴定试题库的资源建设。“十三五”期间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共计3064名,一次性毕业率 96.4 %,毕业双证率100 %

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和学校专业建设,重点建设了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实训基地,完善并提升了数控技术、电气自动、汽车维修、财经商贸、互联网技术、数字媒体、酒店管理、烹饪工艺等8大实训基地,以及智能控制现代学徒中心、3D打印创新创业中心等特色实训基地。拥有教育部校企合作项目“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DMG MS数控专业领域项目”、“PPG涂装培训中心”,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技能鉴定站、1个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省级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创建了2个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省现代化实训基地,学校数控技术实训中心为苏州市优秀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智能控制实训中心”为常熟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学校创新性地构建并实践了 “四融一体”的实训基地建设理念,形成了办学集团——职教联盟——企业学院——现代化实训基地等多形式产教融合平台载体,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初具有成效,校外建成4个常熟市现代化实训基地、8个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共建3个生产性实训基地。

4)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持续攀升,五年来一直稳定在98%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逐年提高。生源结构不断优化,生源质量稳步提高。各类竞赛成绩突出,“十三五”期间学校在技能大赛上获得国赛6银,江苏省赛177274铜,苏州市赛74210336铜;在教学大赛上获得江苏省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4项,苏州市赛一等奖15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20项;学校获得江苏省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7个;苏州市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6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6个;常熟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3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3个;苏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3个,学校获“2019年江苏省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WER机器人代表队获世锦赛物流组中高职大学组冠亚军。五年来学校升学人数1545人。

5)校企合作全面深入。形成了 “协同创新、校企共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特色,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培养也成为学校办学特色和亮点。学校充分优化校内外职业教育资源,遵循“区校合作、校企一体”的常熟职教新模式,实践“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校企一体化办学新模式。学校办学集团现有10个行业协会成员单位,47个企业成员单位,奇瑞捷豹路虎有限公司、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评为江苏省产业融合型企业培育单位,奇瑞捷豹路虎有限公司、虞城大酒店、大陆汽车系统常熟有限公司评为苏州市现代职业教育定点实习企业,与长城轴承有限公司的合作被评为苏州市校企合作示范组合,与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等二十家企业签订了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培养项目的合作协议,与大陆汽车系统(常熟)有限公司等十二家企业签订了共建生产性实习基地的协议。校企共建东港汽车服务公司、常熟市液压工具厂、苏州常来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3个教学工厂,其中常熟市液压工具厂被评为苏州市企业技术中心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摇篮奖单位。校企协同建成了中英现代学徒培训中心(苏州市第二批优秀企业学院)、明材智能制造学院、山水江南酒店管理学院、清研汽车产业学院、联想互联网+人才培养基地、中德AHK-DMG认证中心6个校企深度合作平台。

6)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突出。学校大力实施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推进“三教”改革、实施“1+X”证书制度,教育教学成果突出。“十三五”期间学校结题课题60个,其中省级课题9个(其中:省规划办课题1个,省职教改革课题6个,省职教学会课题1个,省教育学会课题1个),苏州市级课题5个、常熟市级课题46个;学校现有在研课题33个,其中省级课题9个,苏州市级课题3个,常熟市级课题21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联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苏州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7)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进“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推行岗位聘任管理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594人,正高1人,副高245人,中级260人,高级职称达比例41.41%,“双师型”教师达72.56%。教师团队中常熟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人数205人,骨干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比例34.5%,有全国模范教师1名、全国技术能手1名、国赛金牌教练6名,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2名、省教科研中心组成员1名、江苏工匠1名、江苏省技术能手11名,苏州市名教师1名、苏州市教科研中心组21名,苏州市专业学科带头人18名、姑苏高技能重点人才和突出人才12名,建有7个苏州市级名师工作室、4个常熟市级“名师工作室”、1个苏州市级大师工作室、3个常熟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99.33%,其中博士1名、硕士117人,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到19.86%

8)社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学校社会培训成效明显,服务地方发展,精准扶贫有成效。开展了面向常熟区域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成人学历提升教育、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退伍转业军人技能培训等,社会培训近9148人次,成人学历教育人数10893人。学校以“项目”为载体,建立项目研发中心,承接社会服务项目,开展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数控实训基地被评为苏州市企业技术中心;学校充分利用专业实习实训中心,开展多层次社会化培训工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对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中等职业学校、铜仁市思南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疆霍尔果斯市职业高中支援合作,近五年共组织派出616人次前往铜仁市开展支教服务,连续5年选派优秀教师参与支教活动,接待贵州省铜仁市、广西和西藏等地职业学校干部教师来校考察交流与跟岗学习200多人次;连续10年开始高星级饭店运行与管理内地西藏班,为西藏地区培养高星级饭店运行与管理技能人才。

2.存在问题

1)办学资源有待加大投入

随着五年制高职办学规模的扩大、新经济新技术的发展,学校的实习实训空间已经严重不足,制约着学校基本发展和常规建设;制约着学校对接产业新技术的实训基地建设;制约着校企联合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制约着校企联合企业学院的共建等,亟待解决。

2)改革创新有待纵深推进

随着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发,职业教育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机制建设、校企联合育人模式推广、“1+X”证书制度试点、“三教”改革、“双导师”师资队伍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等需要学校积极主动探索,更需要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

3)企业参与有待充分激发

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大多是学校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但由于合作动力不足,多数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仍停留在浅层次的结合上。学校要进一步研究,切实了解企业的关注点,满足企业的需要,激发企业内在积极性;同时也希望政府继续采取优惠措施增强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4)队伍建设有待不断加强

学校现有教师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能力结构方面存在不足,专业教师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生产技术服务与咨询等应用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干部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能力有待提升。

5)专业发展有待紧跟产业

专业主动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要的应对求变不够,专业特色尚不明显,专业竞争实力不强,在行业内产生重要影响的专业不多,重点专业(群)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十四五”宏观环境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趋势

“十四五”时期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同时也将是国内外形势最为错综复杂的五年,机遇与挑战的内涵发生重大变化。

1.国际形势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全球发达经济体复苏不明显,叠加新冠疫情大流行,未来世界经济下行或滞涨风险不断加大。“十四五”规划可能是受“逆全球化”思潮深刻影响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外部条件存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的重大风险。全球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上升改变国际经贸环境。制造业回流叠加新冠疫情促使全球产业链面临重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结构重构。各国围绕颠覆性技术、产业制高点、高端创新要素竞争空前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科技创新和关键高科技产业不断制约,迫切要求我国提升“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关键材料”的掌控力和领先度。

2.国内环境

“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会改变。扩大内需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高水平开放叠加多重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重战略机遇叠加,将促进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开放格局的构建。新型城镇化和“新基建”带来持续动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释放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新动力。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项目将会大规模启动,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将加速发展,以医疗为代表的新公共服务将加速完善,产业科技变革为城市产业赋能升级、培育形成新增长点带来新机遇。

3.区域环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十四五”时期,常熟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注重“四个坚持”,即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开放创新引领、坚持民生福祉为本、坚持生态绿色为先。常熟按照“两争一前列”新要求,围绕“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和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总目标,统筹推进空间美图、时尚美城、创新美业、清新美景、精品美游、文明美德建设,全力打造高质量经济、高品质生活、高颜值城市、高效能治理,初步形成“六美集大美,幸福新常熟”发展格局,重大战略和重大改革取得关键突破,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是我校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学校面临加速追赶和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对照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规划,参照高水平示范职业院校建设标准,必须迅速实现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培养规格、服务面向的转变。

1.面临的机遇

1)政策优势。《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的通知》(教职成〔20207号)、《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苏政发〔201868号)、《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苏教职〔20206号)、《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苏教职〔20207号)、《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颁布实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区位优势。常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长江沿岸新兴的港口工业城市。常熟在中国县域经济最具竞争力百强县()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数年来均名列前5,常熟产业基础好,综合发展水平高,实体经济基础比较牢固,形成了“354”产业发展体系: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三大支柱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物流物贸、数字经济、氢燃料电池五大重点产业;智能货架、高端无纺、现代氟材料、玻璃模具四大特色产业。常熟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撑,常熟区域产业经济的人才需求也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3)产教融合优势。学校凭借着扎实深厚的校企合作基础,充分依托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率先引入现代学徒制,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校企深度合作和双导师合作共教为支撑,建立健全联合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教学管理制度,构建协同创新、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英国现代学徒制框架下职业教育校企共育模式的实践和探索》获得了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通过“协同创新、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经济社会需求的人才不匹配问题。

4)专业优势。学校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学校对接常熟区域产业结构,形成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专业群为引领,现代制造专业群和现代服务专业群为支撑的 “一体两翼”专业群发展架构。尤其是精密制造、智能制造类专业在全省乃至全国享有较高声誉,在国家和全省技能大赛中屡获大奖。加之常熟政府对的扶持政策不断加强。这些为学校的下一步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面临的挑战

1)外部竞争压力。高职教育在改革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教育规模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经形成。我省乃至全国现有高职院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实力普遍显著增加,而我校作为逐步向五年制高职教育过渡学校,虽然迎来发展的新机遇,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2)招生就业压力。省乃至全国生源数量下降趋势十分明显,同类院校的激烈竞争,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等都使学校面临着招生压力。另外,随着国际环境、国内环境、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环境的重大变化,以及人民群众觉悟和需求的不断提高和增长,学生高质量就业也面临压力。

3)校企合作压力。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合作,目前国家激励和保障校企深度合作的机制尚不健全,相关激励政策尚未落地生效,建立和完善校企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改革创新压力。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改革与创新意识、办学思路、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将面临巨大挑战。学校必须要进一步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高质量”和“现代化”两大主题,坚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和更高品质服务为导向、以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质量为核心、以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为路径,积极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着力提升学校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建设扎根常熟、服务经济、促进民生、办学条件好、师资队伍优、治理能力强、校企合作紧、育人质量高、办学特色明的独立设置五年制高职院。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服务发展。积极参与“美丽常熟”建设,主动适应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趋势,坚持服务常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融合中找准定位、在服务中定好目标、在贡献中谋求发展。

2.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着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3.坚持质量为本。坚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统筹处理好规模结构与质量的关系,切实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和供给水平,强化质量目标的设定,追求更高品质的发展,着力增强职业教育的美誉度和吸引力。

4.坚持改革创新。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学生、教师、行业、企业推进共同发展的积极性,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5.坚持系统设计。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紧紧围绕根本性、长远性、关键性、重点性问题,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师生个人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深刻把握职业教育新发展阶段的新特点、新要求、新趋势。通过“十四五”时期的建设,将学校建设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与人民群众期待更加契合,机制更加完善、制度更加健全、条件更加充足、评价更加科学、质量更加过硬的独立设置五年制高职院。

2.分项目标

办学类型定位。立足高职层次,逐步扩大五年制高职办学规模,建成以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独立设置五年制高职院。

专业类别定位。对接常熟“354”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对接常熟现代制造、现代服务产业的精密制造、智能控制、汽车制造与服务、信息传媒、财经商贸、酒店服务为主的6个现代化专业群。增设 35 个产业发展急需的新专业,打造 68个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品牌(重点)专业。

办学规模定位。办学规模逐年增大,到“十四五”末,年招生保持1500人,在校全日制五年制高职学生5000,全日制其他类型学生2000人。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常熟区域、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重点为常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培养规格定位。立足常熟三大支柱产业、五大重点产业和四大特色产业,培养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3.具体指标

1)办学活力显著增强

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组成的“政校企合作联盟”,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参与育人的新模式,力争通过推动政府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来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推进,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组织机构,适度扩大系部办学自主权,增强系部创新发展活力;进一步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发教师内生动力。

2)基础能力显著提升

实施“人才强校工程”,提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使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达到85%以上;推进创新教学团队建设,培养一批在职业教育界和相关行业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打造一批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的优秀教师群体;广泛吸引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技术能手、工匠大师进入兼职教师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25%,形成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产业专业对接、品牌专业引领、骨干专业支撑”的专业(群)布局。对接常熟新型产业发展体系,重点建设3个现代化专业群。重点开发精密制造、智能控制、智能驾驶、云计算技术、新经济等方面的5个新专业。重点打造五年制高职品牌专业,逐步改造和淘汰市场需求不足、培养质量不高的三年制中职和五年制高级技工专业。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新建1幢建筑面积为60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对接专业建设需求,实现设施设备累计投入3000万元。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共建企业学院10个;混合所有制企业学院23个;新增校内外实训基地、创新创业中心10个。

推进学校信息化改造工程,更新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将信息化应用融入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中。推进专业资源整合与共享,建设集示教、研发、资源获取、信息交互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教学资源库6个,提升专业服务、推动乃至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

3)人才质量显著提高

学校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坚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和完善既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各类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打造适合教育,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学校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确保有升学能力的升学,有创业能力的创业,想就业的高质量就业,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良好平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五年制高职学生专转本达到10%

学校以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为抓手,强化质量监控,深化教学改革。全面、系统的进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升学人数、就业率有大幅度提升,技能大赛、创新大赛、文明风采大赛、其他各类比赛成绩有新的突破。

4)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技术服务。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创新创业技术服务中心”,积极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年技术服务收入达到100万元。

拓展社会培训。适应常熟市经济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大力开展面向社区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培训、面向合作企业的技术培训等社会培训项目,年培训量达到8000人次。

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寻求国际合作交流,与境外院校开展学分互认、学生互换和教师互派;牵头成立苏州市现代学徒制教育研究中心,做好现代学徒制全面推广和深化工作,引入1个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培养国际通用高技能人才,积极试点招收留学生。

四、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战略

1.创新驱动战略。积极研究国内外环境演变的态势、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家和地方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形势,加快学校办学理念、办学体制机制、教育教学改革、政校行企合作、智慧校园建设、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创新改革力度,作为学校迈上新台阶的“新引擎”。

2.内涵发展战略。继续承接好学校工作重心从外延发展到内涵建设的转移态势,以“三教”改革为抓手,从强调数量到强调质量,以教学为主转向教学、实训和科研并重,认真做好专业群建设、技能大赛、名特优教师培养“三篇文章”。

3.特色提升战略。依据学校的特点和发展的积淀,围绕“独特性、先进性、校本性”原则,进一步提升和丰富“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办学特色,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和合理要求,使职业教育接地气、有人气。

4.人本优先战略。突出人本管理在学校发展中的优先地位,本着真心为公众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为师生服务的精神,更加注重完善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强化以教师发展为目标导向的师资队伍建设。更好地把追求学校的发展与服务公众、服务师生有机统一起来,更好地发挥教育在民生工程中的独特作用。

“十四五”时期,学校坚持四大发展战略,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走内涵发展道路,用特色铸就品牌,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办学新格局,不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以职业教育的成果吸引人、以职业教育的创新留住人、以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人。

(二)工作重点和实现路径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改进治理体系,学校发展更加健康

1)提高站位,坚持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动中央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健全学校党委、行政领导班子议事决策规则,完善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和民主集中等各项制度,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等制度,维护制度权威,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支持各民主党派的工作,完善双向联系机制,做好教职员工的团结引导服务工作,重视关心民主人士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充分调动他们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献言献策的积极性,谋求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

推进党建业务同频共振。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一切规范到党员”的鲜明导向,探索“融合党建”新路径,积极构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和党建工作统筹推进的新机制,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按照“党建+业务”“党员+岗位”的工作思路,积极实施融入式党建工作法。积极推动党员身份亮在岗位上、党旗飘在一线上等做法,持续开展党员家访、党员下企业等举措,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打造具有常熟特色的职教品牌。

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持续推进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书记抓、抓书记”党建工作责任制,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推动学校党建工作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任务得到更好落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提高站位、把准定位,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坚持以上率下、引领示范,进一步发挥学校党员的先锋模范和引领示范作用。

2)立德树人,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学校党委把思政课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抓在手上、落到实处,统筹规划学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统筹推进思政课师资队伍培训、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资源建设和课题研究等。要不断深化学校党政领导干部带头讲授思政课制度,强化组织领导,把学校党政领导干部带头讲授思政课作为党的建设工作的标志性工程摆上重要议程,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思政课建设,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党政领导干部上讲台讲思政课活动落实到位。

构建 “三全”育人体系。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协同作用,构建一体化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积极回应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善于用鲜活的数据、事实说话,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不断增强思政课亲和力、感染力和实际成效。

积极推动“三教改革”。学校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充分挖掘专业课思政教育资源。推动学校思政教育一体化,完善教材内容、课程体系,加强劳动实践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和思政课程示范案例,让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加大思政课教师配备力度,深入健全思政课教师培养机制;实施“全程育人”行动计划,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贯穿于学业全过程;整合思政课和专业课实训环节,形成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联动育人。

3优化管理,有效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修订学校办学章程,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建立符合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反映社会职业教育要求、体现学校发展需求的学校章程。明确学校追求目标、彰显学校办学个性、落实校本自主管理、打造教育品牌特色。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实现学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形成学校依法办学、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依法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调动学校办学主动性,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制定完善形成学校新的章程。

完善学校制度体系,狠抓学校制度落实。从2021年开始,学校连续开展“制度规范年”、“制度深化年”、“制度提高年”三年行动计划,修订完善学校各项制度,建立全面系统、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狠抓制度落实,开展各项制度落实执行常规检查,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整理形成学校制度汇编。

健全学校内部控制,防范学校廉政风险。强化权力内控,围绕岗位职责风险、工作流程风险、制度机制风险等方面进行廉政风险排查,对排查出的风险表现形式和风险点制定具体的防控措施,修订完善学校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控制制度。

2.深化产教融合、优化校企合作,学校办学机制更加完善

1)产教融合,提升校企协同育人水平

建立产教融合发展长效机制,校企协同育人水平进一步提升。构建“一体四融”的产教融合机制体制,通过整合政府、行业、企业的优势,在“十四五”期间逐步实现校企供需对接、资源共享和双赢发展,以“发展融合、功能融合、资源融合、机制融合”四个维度,形成了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贯通,构建一个愿景共绘、分工协作、职能互补、创新开放的生态系统。

2)专产对接,拓展产教融合实施路径

创建“1+7+1”的产教融合实施路径,即“一个对接+七个共同+一个联合”:前端进行专产对接,促进职业教育布局与区域发展战略对接,与各开发区等联动发展。健全专业随常熟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围绕地方“十四五”期间主干产业和新兴产业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办学基础较好、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群。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人才共育、课程共创、基地共建、教学共施、师资共培、评价共履、质量共审”,全面实现校企人才共育。后端校企联合在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企业员工培训、科技创新等方面展开合作,大力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学校的科技研发技术服务能力,助推新型职业学校建设。

3)以建为用,推进产教融合实施平台建设

完善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平台、学校+行业协会、学校+经济板块的多种形式的现代学徒制,构建和完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扩大新型学徒制试点范围;开展人才培养、职工培训、技能等级认定、联合开发、技术公关等内涵的全方位合作。以“五个一”工程为抓手,推进产教融合实施平台建设,建设一个政校行企共同参与的产教联盟,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各具专业特点的现代学徒制项目,建设一批对接地方产业的企业学院,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一批合作紧密的校外实训基地。

3.对接地方产业、深化专业建设,学校办学基础更加扎实

1)优化布局,提高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

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对接常熟产业发展规划、常熟产业发展要求,科学规划专业发展布局,重点服务常熟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现代装备制造两个支柱产业;重点服务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数字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强化行业指导,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专业和产业吻合度调研和发布机制,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和流程,通过对常熟经济板块、重点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的调研,发布专业发展趋势,引导学校根据常熟企业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对接常熟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调整和设计专业。

2)正确定位,明确专业群结构和专业结构体系

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主动对接常熟新型产业发展体系,围绕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调整优化专业设置,秉承“淘汰老专业、改造旧专业、打造新专业”的办学思路,理清专业发展思路,把握专业内在联系,完善学校专业建设框架体系,构建专业群、专业、专业方向三级专业设置体系。不断完善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群为核心,以“现代制造” “现代服务”产业链为基础的“一体两翼”的专业群发展格局。做实做强现有五年制高职专业,重点拓展精密制造、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移动互联、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生物医药、数字技术等方向的专业。

构建专业群、专业、专业方向三级专业设置体系,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关键核心技术组合设置专业群;根据关键核心技术,在专业群下设置专业;根据专业课程组合,在专业下设置专业方向,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化培养岗位技能人才。以“模块化课程结构”支撑三级专业体系,培养同一产业、不同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技能人才。

3)校企对接,共同推进专业内涵建设

坚持“服务产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紧紧围绕地区和长三角经济区优势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进一步深入行业、企业进行全面、客观的调研,根据行业、产业的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开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专业内涵建设。一是以联院专业建设标准为引领,持续开展专业建设评价,对标找差、对标培优。建立学校重点优势专业群、重点优势专业,打造省级和联院高水平专业群和高水平专业。二是按照专业要求,针对不同专业选取具有本专业优势的企业进行对接,积极寻求校企人才培养利益上的共同点,共同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学校充分发挥人才、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等优势,主动贴近、融合、服务企业。三是深化校企专业共建对接,按照行业职业标准,与合作单位共同研究制定专业教学方案,确定专业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理实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吻合度。

4.强化内涵建设、促进教师发展,学校办学水平更加提高

1)以德为本,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多举措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完善师德考评标准和考核激励方式,开展“感动校园十佳教师”、“感动校园十佳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校功勋班主任”、 “三八红旗手”等评先推优活动,不断加大对身边优秀教师典型的树立和宣传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依托校园各种媒体平台,充分展示师德楷模的真事、真情,用先进典型感染、引领、带动教师增强专业信仰。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作为教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首要条件,坚决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在职称评审、岗位评聘、年度考核、评优奖励中,优先考虑潜心育人、专心治教、成果突出的教师。同时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充分发挥师生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预防和杜绝违背师德规范要求的行为。

2)训培结合,完善教师培养体系建设制度

构建基于职业规划导向的教师发展校本培训体系,建立分层次、多平台、多形式立体式的培训网络。建立新进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培训体系,建立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加大教师培养经费投入,每年不低于100万元。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弥补其教学经验不足。鼓励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就读在职研究生,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加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鼓励骨干教师积极参与省级、国家级培训,支持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培训基地和科研机构进行专题访学、进修。制定省级、苏州市级名师和省级、苏州市级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规划,重点培育一批省市级教学名师和教学创新团队。在现有1位苏州市名教师、20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分别培育教学名师省级1名、市级10名;培育优秀教学团队省级1个以上、市级10个;培育青年技能名师省级1名、市级10名;培育市级教学能手25名。

3)完善机制,全面提升教师能力素质

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全面提升教师双师素质,提高“双师型”教师含金量。适应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三教改革的实施要求,全面推行教师“双证书”制度,鼓励教师考取行业认可度高、专业对接紧密的资格证书。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强化教学基本功和生产实践能力培养,把教师业务实践经历、双师素质资格作为岗位聘任、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

4)明确职责,加强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创新兼职教师聘任机制,构建双向互聘、兼职兼薪的机制,建立公开选聘兼职教师制度,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采用专职+兼职、培训+实践、引进+输出等方式,依托职教集团和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和本地高等院校,聘请一批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创新工作室”、“技术能手工作室”吸引一批劳动模范、首席技师、技术能手、非遗传人等优秀工匠走进学校,加强对兼职教师的人文关怀,增强兼职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亲近感和归属感。

5.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学生发展,学校办学质量更加优质

1)全员育人,提升“三全”育人成效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时代新要求,大力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大国工匠,修匠心、炼匠技、铸匠品、育匠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新时代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坚持立德树人,健全“三全育人”制度,完善“三全”育人方案,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牢固树立“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以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为引领,明确全员育人职责,推行德育导师和学生结对制、课堂管理任课老师责任制、校园问题首问制,推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促进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深入发展。完善德育网络,形成德育教育合力,建立校、系、班三级德育管理网络,形成家、校、企、社共同参与的德育格局。

2)活动育人,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打造“融乐德育”特色活动,五育并举开展法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养成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构建“竞赛类”系列、“传承类”系列、“讲演类”系列、“研学类”系列、“互动类”系列五大活动。设立劳动教育课程,落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劳动能力。加大学生社团建设,健全学生社团建设工作机制,完善社团工作制度,创新社团工作方式方法,做到社团活动和选修课结合、社团活动和技能训练结合、社团活动和学生兴趣结合;完善校级、系部、班级三级社团建设网络。加强志愿服务内涵建设,形成项目化、基地化、品牌化、规范化的运作模式。成立学校志愿者校地联动中心,实现社会组织、社工、社会公益项目“三社合一”创新发展,构建共青团社会工作体系;实施学生志愿服务宣传思想工作产品化战略,引领全校学生树立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实施“文化品牌创建工程”,以“文化职教”为品牌引领,结合区域特色、专业学生特点等实际情况,横向贯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开设传统文化第二课堂和选修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入课堂,走近学生,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3)融乐德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学校以生为本,打造“融乐”德育品牌,构建“1+3+N”德育工作模式的结构体系。通过“三点三线三融合”的德育管理模式,营造“文明新风融入心,寓德于教乐践行”的校园氛围,打造“青春思政项目、青春护航项目、快乐成长项目、青聚英才项目、青春公益项目、经典文化项目、红色工匠项目”7大核心项目,将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化学校“融乐”德育内涵,构建“以生为本、五育融合”的育人体系,推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互协调、有机融合。

6.打造适合教育、促进多元发展,学校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1)以生为本,突出类型教育特点

坚持适合教育理念,根据学生不同个性需求确定不同发展目标、制订不同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学生意愿和发展需求,对需要进一步提升学历的提供专门化的辅导,对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的加强就业能力的培养,适合升学的鼓励升学、适合就业的鼓励就业。建立校级竞赛选拔制度和省市级参赛制度,每年组织开展校级选拔赛,鼓励和组织教师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教学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形成一批大赛成果。

2)明确目标,推进课程教材建设

对接岗位,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贯彻落实国家教学标准,科学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持续更新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完善专业课程标准体系。建设一批校企联合开发的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及在线精品课程资源,积极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和案例,开发或引入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以教材建设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加大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融合,推进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应用和共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发挥示范领航作用。

坚持“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项目化”的建设思路,做好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建设体现类型特色的校本教材。形成学校骨干教师、行业专家和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共同参与的多元合作教材开发模式;遵循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以项目、任务、模块等为载体,打破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的实践导向教材编写体例;深度对接行业、企业标准,体现“书证融通”要求,呈现形式丰富,内容及时更新的新教材编修机制。“十四五”期间,根据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建设一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校本教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通过5年努力,完成30本优质校本特色教材开发、30门优质网络课程建设,建成一批优质专业教学资源。

3)理实一体,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推动“课堂革命”,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深入分析学情,积极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推广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综合运用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灵活采用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

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强化实习实训考核评价。鼓励教师团队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组织开展教师教学类评比,形成一批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案例,培养一批教学业务过硬的优秀骨干教师。

7.加强职业培训、推进社会服务,学校服务能力更加强劲

1)服务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服务

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建“产学研基地”,依托企业人才、技术、资源优势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依托校内实训基地资源,成立“创新创业技术服务中心”,通过校企合作运作,带领学生进行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创新及创业服务。力争年均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项目20项,年均技术服务到款100万元。

在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培养取得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试点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学校的资源和优势,将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做成常熟行业企业职工在职培训的典范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特色亮点。

2)服务社区,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加强就业重点群体职业技能培训,推进创业培训。与龙头企业共建面向行业的职工培训基地,联合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开展非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大力支持建设基于互联网的远程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广泛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培训。建立产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培训包交易制度,推进政府购买职业教育培训服务。至 2025 年,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年均 5000人次以上。

继续密切与省内外高效的合作关系,根据企业的需求,按不同学历层次安排招生计划和招生专业,全面提升在职人员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为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稳定成人继续教育招生,“十四五”期间,继续教育在校生规模保持1500人以上。

3)职普融通,推动融合发展工程

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国家教育战略思想的指引下,学校将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思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努力为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切的教育,继续对职普融通教育作深入实践和探索,实现职普融通教育的新跨越。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建立“基地化”的长效合作机制。学校在发展规划中将职普融通项目融入实训基地建设,推行节能环保理念,融入高科技元素,建立了综合展示中心,给予到访学生更好的视觉感受和体验。

建立“多元化”的技能培训基地。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兼顾职业观教育,进一步拓展职业体验活动并向电子商务、传媒艺术、精密制造、智能制造等专业延伸。

建立数字化的职普沟通平台。在职普融通过程中加强信息化建设,大胆尝试新技术,整合专业数字资源和应用系统,从而融入“职普沟通”,让实训资源突破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扩大校园数字资源的应用面,让更多学生受益。

8.加强交流合作,推进国际交流,学校知名度显著提高。

1)积极创造条件,继续加强和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合作,系统引入职教标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优质教育资源,引进通用证书,开发符合国情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和协同创新模式,建设国际交流平台。深化国际间院校合作,与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协议和建立了校际友好交流关系的海外优秀院校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等活动,每年有一定量的交换培养学生。每年选派一定量的骨干教师到国外合作院校进行培训和访学,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2)充分发挥自身教学优势,开展“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合作,争取在境外开展学历培养、师资培训、员工培训,输出优质教学资源。加强对外学习交流,主动寻找合作项目,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贡献力量。继续发挥在苏州市职业教育学会创业分会、现代农业集团及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协作组的牵头单位作用,扩大职业教育朋友圈。

3)继续参与东西部合作交流,推进职业教育共同繁荣。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发挥社会教育功能,面向服务领域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同时,深化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积极参与“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改革”,打造常熟职教名片,在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中贡献常熟方案。

9.加大投入力度,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学校信息化水平更加先进

1)进一步完善智慧校园功能架构体系。切实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管理评价、家校沟通、安全管理等一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建成以信息数据中心为核心,基于校园网络的数字广播电视中心、视频监控中心,促进与教学融合的“资源制作推广中心”和促进与管理融合的“决策支持中心”。

2)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现代化水平。网络宽带能够满足广大师生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需求;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各个环节的高速有线、无线网络及各种智能信息终端,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教学管理和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推进数字化技能教室、仿真实训室等智能化环境的场所建设,覆盖到每个主干专业。进一步改善数字化学习平台功能,推进数字课程资源、仿真实习实训资源、数字图书馆资源、个性化学习资源建设,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和共享环境,提供面向学校生活和社会服务的无差异的信息化环境,实现人人享有优质学习资源的环境及空间。

3)进一步推进应用服务。实现用户的集中化和统一管理,提供应用集成环境,能够根据用户的身份和权限,以及自身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资源和应用服务。进一步推进在学生管理、人事管理、财务与资产管理、办公与生活服务、教学与科研服务、校企合作服务及社会服务方面的应用。

健全信息化建设组织管理,充实专职队伍建设,强化对信息化工作领导和技术支撑,深化信息化建设研究与应用,加大对师生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完善智慧校园制度体系,加大对智慧校园的经费投入,推进智慧校园的运维管理体系和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10.坚持文化立校,推进文化建设,学校社会声誉显著提高

1)加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志远技精”的校训和“弘德励志、知行合一”的校风,大力倡导“志存高远、为人师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良好师德风范。进一步振奋精神,凝聚人心,着力打造全校师生员工广泛认同的、具有常熟职教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校园“融”文化,使之成为学校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园主体雕塑、文化长廊等,突出校企融合主题、文化特色主题和环境育人主题,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营造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校园景观环境。

2)打造一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推出一批学生社团特色活动。开展高雅艺术、优秀毕业生、创新创业明星进校园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举办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熟悉企业、培养企业员工基本素质,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融合发展。

3)强化学校宣传工作,打造品牌提升形象。积极开展热爱常熟职教、为常熟职教发展作贡献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四个加强”“三个全面”大力加强学校宣传工作。“四个加强”:加强统筹,整合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加强凝练,打造品牌,提升学校形象;加强精准投放,把控宣传内容,强化宣传效果;加强协调,做好宣传工作的衔接与沟通。“三个全面”:宣传内容上全面更新、宣传手段上全面创新、宣传责任上全面落实。通过学校宣传工作,宣传自我、展示自我,让社会、家长更全面的了解学校办学的宗旨和方向,增强家长、社会对学校的正确认识,强化常熟职教品牌形象塑造,维护学校品牌形象。

11.加强综合治理、防范系统风险,学校和谐氛围显著呈现

1)促进全面发展,完善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

建立学校——政府——社会三级监督体系。学校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建立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督导,规范教学行为,培育严谨的教风、良好的学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办法,将结果考核与学习过程考核结合起来,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评价核心,集传统考试、1+X考证、职业技能大赛、学习过程跟踪评价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的优点,引入第三方评价方式,扩大用人单位评价权重,建立、完善体现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的评价体系。在常熟市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领导下,区责任督学定期或不定期到校进行专项督导和检查。每年撰写五年制高职年度质量报告,并向社会公开发布,接受社会监督。

2)抓实群团建设,切实维护教职工权益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切实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组织领导,指导群团组织开展工作,管理好群团组织队伍,使其形成工作合力。完善党建带群建工作机制,实现群建与党建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评。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学校发展中的活力作用,把教职工主力军、青年生力军、妇女半边天作用转化为促进学校事业跨越发展的正能量。支持群团组织维护教职工权益,组织引导教职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领教职工崇德向善、敬业诚信、遵纪守法、互助友爱、文明和谐。加大对群团组织活动阵地建设,统筹管好用好现有各类教职员工活动阵地和设施,保证群团组织活动有资金,工作有场所。

3)开展综合治理,建设平安校园

以服务师生、服务教学为求旨,紧密结合教育实际,建立平安校园长效工作机制,改善学校及周边治安状况,进一步健全校内安全防范机制,有效防止重大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减少师生违法犯罪案件和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校风树立、师德学习,努力实现师生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文明修养和民主法制观念等思想道德素质的显著提高;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以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为主要标志的校园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使学校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重大工程项目

1.布局调整工程

以创建现代化、信息化、优质化、特色化为目标,科学规划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实现学校事业均衡、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进行专业布局调整,按照“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淘汰老专业,改造旧专业,打造新专业。在此基础上完成专业系部的布局调整,使学校专业设置进一步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适应常熟经济社会“十四五”规划要求。

进行教学资源布局调整,根据双高专业建设标准按照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建设实训设施、配置实训设备,工位数量满足学生实训需要,配备标准应不低于区域产业装备水平,新建1幢建筑面积为6000平方米的教学楼、1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标准厂房。新增实训设备总值不低3000万元,生均不低于1.4万元。

进行校企合作平台的升级调整,在改善校内实训条件的同时,积极利用有关校企合作的财政、税收激励政策,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形成校外实习实训基地80个,新建一批企业学院、创新创业中心,成立2-3个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

2.治理规范工程

确立“质量立校,细节管理,建立高效运行机制,追求卓越绩效”管理理念,以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积极探索基于质量目标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党管质量的机制,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打造江苏省职业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样板,促进学校创新发展。

健全科学治理运行新机制,构建学校专门委员会运行机制,健全共治民主参与运行机制,打造学校科学治理新机制。

推进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建设,构建以宏观性指导制度为统领、以部门服务与管理制度为中枢、以岗位执行规范为保障的横向融通、纵向贯通、逐级负责、层层落实的现代学校治理制度新体系。

构建校企协同治理新格局,聚焦常熟市主体产业,契合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需求,共建产业学院,实施理事会指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治理模式,建设学校办学主体协同治理的新范式。

实施绩效改革与诊改相融通,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以持续打造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目标链”“标准链”为逻辑起点,以精细化过程管理与关键目标绩效考核为核心,创新自主化、常态化、动态化质量保证与绩效考核融为一体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建立办学水平评价、专业建设水平评价、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为一体的第三方评价体系。

3.产教融合工程

推动产教融合“五个一”工程建设:

建设一个政校行企共同参与的产教联盟;

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各具局专业特点的现代学徒制项目,全面覆盖学校各个专业;

建设一批对接地方产业的企业学院,和地方龙头企业共同举办造混合所有制企业学院;

培育一批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

建设一批合作紧密的校外实训基地,覆盖学校各专业。

4.质量提升工程

坚持把发展重心转到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和提升教学质量上来,采取扎实有效举措,切实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

扎实推进专业和课程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借助技能大赛和信息化教学大赛,促进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不断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面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5.队伍建设工程

进一步完善师德评价机制,大力褒奖教书育人的先进教师,树立师德、师风正面典型,积极引导教师树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风尚。

完善教师培养机制,以“青蓝工程”和“名师培养工程”来推进英才培养计划,加强教师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的更新,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

按照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条件,遴选一些中青年教师作为教学名师的培养对象,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使他们能够快速成长为教学名师,为学校未来发展积蓄人才。

完善班主任选拔、聘任、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先进示范来带动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6.融合发展工程

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加强“垦荒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做好职普融通,对中小学学生开展学生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和生活教育。

开展工程技术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和选修课程中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向融通的桥梁,推动建立普通学校、职业院校之间课程、师资和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和学分互认制度。

 2025 年,再培育一个省级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构建毕业生跟踪机制,对毕业生持续开展就业稳定率和就业质量跟踪,对毕业生开展技能提升和终身教育。

五、“十四五”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

(一)更新教育理念,为规划实施提供思想保障。

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广大教职工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通过理念更新来推动分院教育改革实践,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和职业教育的成才观和质量观,增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学校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二)加强组织领导,为规划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对规划的整体实施工作进行统筹安排、统一协调和组织实施,并定期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根据规划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各部门要细化工作方案,把各自承担和参与的任务责任到人,确保各项指标和任务责任明确、落实到位。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度,各部门要把完成规划任务纳入年度计划,并把目标责任的完成情况作为部门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统筹资源配置,为规划实施提供物质保障。

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做好各项工作的衔接和相关政策、制度、思路、目标、措施之间的协调;积极筹措资金,科学确定资金投向,加强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合理配置人力和物力等保障条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四)加强监测督查,为规划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建立规划落实工作机制和监测督查制度,对规划实施进行过程管理,适时采集规划实施过程信息,并进行绩效评价。各相关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规划实施监控评价机制,及时了解、掌握、反馈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情况,重点监测重大目标、任务和项目的完成情况和成效,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确保规划实施效果。

六、附件

1.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规划

2.五年制高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熟分院

2021528

附件1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熟分院

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新经济新业态快速发展,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适应经济社会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推动我校专业建设快速发展,促进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指导意见》、《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苏教职【20207号)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熟分院“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特制订“十四五”专业建设规划。

一.“十三五”专业建设回顾

(一)建设成效和取得的经验

“十三五”期间,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要求,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基地建设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取得了以下专业建设成效:

1.主动适应产业发展,专业布局更加合理

学校主动应对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适应常熟市区域经济发展,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以现代化专业群及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为重点,对原有专业进行调整与整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构建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专业群为引领,现代制造专业群和现代服务专业群为支撑的“一体两翼”专业群发展架构,新增联院五年制高职“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

2.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建设成效逐步凸显

到“十三五”末,围绕常熟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分院积极整合优势专业资源,优化专业结构,已形成了专业建设有特色、专业设置结构合理、专业设备完备的5大类专业群、15个五年制高职专业。“十三五”期间共创建了数控技术、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4个江苏省现代化专业群,以及数控技术应用、汽车应用与维修2个江苏省现代化实训基地。学校成为联院智能制造专业协作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学校年招生近760人,学校专业数量和招生规模均实现了我校“十三五”专业发展规划的总目标,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成效逐步凸显。

3.构建产教融合平台,实训基地初具规模

学校创新性地构建并实践了 “四融一体”的实训基地建设理念,形成了办学集团——职教联盟——企业学院——现代化实训基地等多形式产教融合平台载体,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初具成效。学校数控技术实训中心认定为苏州市优秀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中英学徒中心及电子电气实训中心整合为“智能控制实训中心”,认定为常熟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校企共建东港汽车服务公司、常熟市液压工具厂、苏州常来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3个教学工厂,其中常熟市液压工具厂被评为苏州市企业技术中心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摇篮奖单位。校企协同建成了中英现代学徒培训中心(苏州市第二批优秀企业学院)、明材智能制造学院、山水江南酒店管理学院、清研汽车产业学院、联想互联网+人才培养基地、中德AHK-DMG联合认证中心6个校企深度合作平台。

4.强化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卓有成效

加强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抓好“三教”改革工作,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建造了一批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试点,推进混合式课堂改革,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教学示范活动,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合作授课的嵌入式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接岗位、合创共享”的课程资源开发,解决课堂教学内容与岗位知识技能脱节,课程知识结构和岗位知识技能构成脱节的难题。全面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构建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考试环节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健全学校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制度,实施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制度。

积极推进教学信息化及课程资源建设,推广应用泛雅学习平台,积极参与苏州市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到“十三五”末,学校建有苏州市精品课程16门,校企共同开发课程 157 门, 教材 127 部,不断完善重点专业技能鉴定试题库的资源建设。2020届五年制高职应届预毕业生共计3064名,一次性毕业率96.4%,毕业双证率100%

5.强化教师能力建设,团队素质明显增强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进“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推行岗位聘任管理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594人,正高1人,副高245人,中级260人,高级职称达比例41.41%,“双师型”教师达72.56%。教师团队中常熟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人数205人,骨干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比例34.5%,有全国模范教师1名、全国技术能手1名、国赛金牌教练6名,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2名、省教科研中心组成员1名、江苏工匠1名、江苏省技术能手11名,苏州市名教师1名、苏州市教科研中心组成员21名,苏州市专业学科带头人18名、姑苏高技能重点人才和突出人才12名,建有7个苏州市级名师工作室、4个常熟市级“名师工作室”、1个苏州市级大师工作室、3个常熟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99.33%,其中博士1名、硕士117人,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到19.86%。“十三五”期间,学校聘请企业兼职教师50人,建立包含86名“特聘讲师”、“特聘工匠”在内的企业讲师数据库。“十三五”期间学校在教学大赛上获得江苏省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4项,苏州市赛一等奖15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20项。

6.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学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运作机制和发展路径。联合企业科学制定校企合作规划,完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全面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十三五”期间,先后成立14个现代学徒制项目,6个企业学院,培养现代学徒近800名,学校被评为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攀升,五年来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逐年提高。生源结构不断优化,生源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坚持“常规化、多层次、全覆盖,层层比赛、人人参与”的指导思想,将技能大赛内化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中,把师生技能水平的提高作为立校之本,各类竞赛成绩突出,“十三五”期间学校在技能大赛上获得国赛61银,江苏省赛177274铜,苏州市赛74210336铜;校获得江苏省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7个;苏州市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6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6个;常熟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3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3个;苏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3个,学校获“2019年江苏省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WER机器人代表队获世锦赛物流组中高职大学组冠亚军。所获成绩较“十二五”期间有显著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群构建中专产对接少紧密。专业主动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要的应对求变不够,专业特色尚不明显,专业竞争实力不强,在行业内产生重要影响的专业不多,重点专业(群)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 人才培养模式中立德树人机制少健全。理念更新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跟不上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需要,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和开放性不够,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职业素养和课程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不突出,缺少一批思想政治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成效不显著。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不够,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机制、“三全育人”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监管等机制有待健全与完善。

3.课程体系建设中教学资源质量少高。信息化技术应用与管理水平较为薄弱,职业标准与教学标准的匹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促进教师角色、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变革的信息化环境与制度有待改善。校企“双元”合作开发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教材和配套数字化资源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

4.实训基地建设中协同育人载体单一。校企联合开展集聚、集约、集优的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数量不足,产教融合平台的开放共享、资源集聚能力不强,平台对外扩展和对外服务功能不够,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还没突现,目前还没有建成区域行业的教育培训实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5.教学团队建设中专兼职教师队伍少稳定。随着区域先进制造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教师能力需求,师资队伍建设在学历结构、职称比例、“双师”能力结构等方面有待进一步优化。校企双向交流机制需要进一步激活,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技术改造、员工培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 “十四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坚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做强特色专业,形成品牌效应;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形成规模效应,实现人才链、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改善实训条件,提升装备技术水平;校企多形式开展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二)发展思路

对接常熟市“十四五”时期“354”产业布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学校将以“三教”改革为抓手;以校企共建企业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现代学徒中心、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基地等为平台,通过实施“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优化专业布局、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产教融合平台、完善系列教学标准、增强教学团队能力、创新培养模式、打造高效课堂”等八大举措,重点打造具有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特征的高水平专业群,使之成为主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制造需要,服务常熟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专业体系,实现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三) 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动适应地方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通过五年左右努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专业发展体系更加完善、专业内涵建设更加丰厚、联合育人机制更加科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能力更强的五年制高职专业体系。

具体目标如下:

1.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专业群数稳定在 46个。开设 35 个产业发展急需的新专业,打造 6-8个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重点专业。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标准为引领,对标找差、提质培优,努力创建2-3个省级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高水平专业群。

2.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积极落实书证融通试点改革,“十四五”期间稳定8个左右1+X试点项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达到99%以上,首次毕业率提升到 97%以上。毕业生总体满足度达 90%,总体创新能力满足度力争达到 85%,就业率保持在 98%以上。

3.校企联合培养再上规模。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覆盖学校所有专业系部,覆盖80%以上五年制高职专业学生。

4.教学资源建设能力明显提升。“十四五”期间完成30本优质校本特色教材开发、30门优质网络课程建设,建成一批优质专业教学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突破现有教学模式,转变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6.校企协同育人载体更加丰富。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每个专业群建设1家以上企业学院,培育1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每个重点专业群至少拥有深度合作的知名企业 23 家,建成省级水平校企合作示范基地1个。

7.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建设产教融合、开放共享、资源集聚的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服务平台。集成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汽车服务等核心专业群的实践教学资源,建设融实践教学、技术服务、创新创业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将平台建成服务常熟地方经济的教育培训实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和技术研发中心,提升和扩展产教融合平台的社会公共技术服务功能。

(四) 主要建设内容与举措

1.坚持立德树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积极贯彻落实学院五年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意见,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落实五年制高职课程标准。统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规范思政课程体系、推进思政课程内容建设,培育一批思想政治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建强专兼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按照比例要求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建设由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道德模范等组成的兼职思政教师库。

成立思政教育研究中心组,培育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加强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方法和策略研究,开齐开足思政课程,适应思政课程学考内容调整,着重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和表达交流能力,学以致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遴选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专业和示范课程,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理论与课堂教学、实习实践等环节融合到一起,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道德素养均衡提升,在重点专业学科中开展思政课教学展示、优秀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评比等活动。

2.优化专业布局,增强产业发展适配度

对接常熟产业发展规划、常熟产业发展要求,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科学规划专业发展布局,重点服务常熟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现代装备制造两个支柱产业;重点服务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数字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强化行业指导,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专业和产业吻合度调研和发布机制,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和流程,通过对常熟经济板块、重点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的调研,发布专业发展趋势,引导学校根据常熟企业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对接常熟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调整和设计专业。

3.深化专业内涵,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坚持“服务产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紧紧围绕常熟地区和长三角经济区优势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进一步深入行业、企业进行全面、客观的调研,根据行业、产业的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开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专业内涵建设。一是以联院专业建设标准为引领,持续开展专业建设评价。建立学校重点优势专业群、重点优势专业,打造省级和联院级高水平专业群和高水平专业。二是按照专业要求,针对不同专业选取具有本专业优势的企业进行对接,积极寻求校企人才培养利益上的共同点,共同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学校充分发挥人才、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等优势,主动贴近、融合、服务企业。三是深化校企专业共建对接,按照行业职业标准,与合作单位共同研究制定专业教学方案,确定专业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理实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吻合度。

4.强化实践条件,建设产教融合平台

加强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各专业群要融合企业管理理念,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人员配置齐全,管理制度健全;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实验(训)资产管理、计划安排、数据采集、考核评价信息化管理,提高实训基地使用率。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对奇瑞捷豹路虎、旺达财务、山水江南三个已完成建设的常熟市级现代化实训基地开展进一步的制度建设,细化管理和运行规定,各基地形成制度汇编。在此基础上,开展包括学生培养、职工培训、师资培训、教师实践、联合教研、创新研发等活动在内的产教融合活动,充分发挥基地建设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并形成过程性材料和台账,为年审做好充分准备。继续做好明材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各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为学生开展生产性实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开发实训项目,为企业在职员工、农民、退伍军人开展社会培训,提高实训设备利用率和社会服务功能。

5.深化教学改革,完善系列教学标准

贯彻落实国家教学标准,科学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重视专业核心课程和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工作,充分体现现代化专业群特色。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持续更新并推进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的建设和实施。坚持适合教育理念,根据学生不同个性需求确定不同发展目标、制订不同人才培养方案。

认真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坚持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注重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建设一批校企联合开发的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及在线精品课程资源,按照要求科学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建设高质量课程教材资源,积极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和案例,开发或引入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以教材建设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加大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融合,推进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应用和共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发挥示范领航作用。通过5年努力,完成30本优质校本特色教材开发、30门优质网络课程建设,建成一批优质专业教学资源。

6.坚持育训结合,增强教学团队能力

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多举措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作为教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首要条件,坚决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构建基于职业规划导向的教师发展校本培训体系,建立分层次、多平台、多形式立体式的培训网络。建立新进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培训体系,建立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加大教师培养经费投入,每年不低于100万元。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弥补其教学经验不足。鼓励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就读在职研究生,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加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鼓励骨干教师积极参与省级、国家级培训,支持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培训基地和科研机构进行专题访学、进修。制定省级、苏州市级名师和省级、苏州市级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规划,重点培育一批省市级教学名师和教学创新团队。

创新兼职教师聘任机制,构建双向互聘、兼职兼薪的机制,建立公开选聘兼职教师制度,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采用专职+兼职、培训+实践、引进+输出等方式,依托职教集团和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和本地高等院校,聘请一批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创新工作室”、“技术能手工作室”吸引一批劳动模范、首席技师、技术能手、非遗传人等优秀工匠走进学校,加强对兼职教师的人文关怀,增强兼职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亲近感和归属感。

7.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协同育人水平

坚持校企“双元”育人,扩大推进企业学院/产业学院建设工作,促进产教融合,持续深入推进以专业群为单元的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培养项目,继续深化奇瑞捷豹路虎学徒中心、明材智能制造学院、山水江南酒店管理学院三个企业学院的建设;全力推进建设德国AHK-DMG联合认证中心、清研汽车产业学院、联想互联网+人才培养基地;拓展学校中英现代学徒中心为“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十四五”期间完成规划设计并建设紧密型合作企业奇瑞捷豹路虎、旺达财务、山水江南合作共建的校外生产型实训基地。持续推进《1+X证书制度实施方案》实施,扩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工种考试范围和考试规模。

8.打造高效课堂,强化教学质量保障

教育的核心阵地是课堂教学。为加强课堂管理,提升课堂质量,学校要继续完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实施方案》,指导制定“一届一案”、“一企一案”的现代学徒制项目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遴选建设基于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培养项目的校企联合开发的学徒项目课程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

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新要求,推进新型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采用在线开放课程或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全方位地进行教学设计,每个任务或项目均要有丰富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前、课中及课后教学活动及学生多元评价设计。摒弃传统课堂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尝试采用议题讨论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学爱学,获得在传统课堂上没法给予的体验,从而全方位地培养学生,达到“对接产业、育训结合、开放互动”目的。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系部主任为成员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研究团队,落实人员,明确责任,确保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2.制度保障

聚焦常熟市主体产业,契合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需求,共建产业学院,构建校企协同治理新格局,制订学校《专业建设与项目改革管理办法》,实施理事会指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治理模式,科学设计专业建设实施计划,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方案落实、资金落实。按照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全程监督、定期考核的原则,建立专业建设绩效考核制度和绩效激励机制。

3.资金保障

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做好各项工作的衔接和相关政策、制度、思路、目标、措施之间的协调;积极筹措资金,科学确定资金投向,加强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制订《专业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合理配置人力和物力等保障条件,统筹安排使用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专账管理,学校加强对建设项目资金的审计监督。

  

附件2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熟分院

五年制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十四五”规划

为全面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十四五”期间五年制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实现,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熟分院“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师资队伍现状,特制订教师队伍建设“十四五”规划。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间,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各部门认真执行学校《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师资结构日趋完善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94人,其中正高1人,副高245人,中级260人,高级职称达比例41.41%;本科以上学历99.33%,其中博士1名、硕士117人,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到19.86%,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72.56%

2.骨干教师初具规模

常熟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人数205人,骨干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比例34.5%,有全国模范教师1名、全国技术能手1名、国赛金牌教练6名,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2名、省教科研中心组成员1名、江苏工匠1名、江苏省技术能手11名,苏州市名教师1名、苏州市教科研中心组21名,苏州市专业学科带头人18名、姑苏高技能重点人才和突出人才12名。

3.教学团队建设持续增强

学校已建有7个苏州市级名师工作室,4个常熟市级“名师工作室”,1个苏州市级大师工作室,4个常熟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学校每年按计划组织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并形成严格的考核制度。学校建立师资校企互聘共建机制,校企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双导师遴选与聘任制度、双导师考核与评价标准,明确校企导师职责与待遇。目前,学校各试点项目共有企业导师68人。“十三五”期间,学校聘请企业兼职教师50人,建立包含86名“特聘讲师”、“特聘工匠”在内的企业讲师数据库。

4.教师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学校全面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修订完善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培训考核等规章制度,建立了全面系统、卓有成效的教师管理制度,持续开展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常规检查,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共制订和完善了50多个教学管理文件,做到有法必依、有章可循。广大教师依法执教、按章办事、自觉维护学生利益的意识不断增强。

5.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建立健全了师德约束机制,严守道德底线和师德红线,按“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教师,勤奋工作,积极进取,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对违反师德师风行为实行一票否决,通过师德师风建设,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教学风气日趋浓厚。

6.教科研水平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学校结题课题60个,其中省级课题9个(其中:省规划办课题1个,省职教改革课题6个,省职教学会课题1个,省教育学会课题1个),苏州市级课题5个、常熟市级课题46个;学校现有在研课题33个,其中省级课题9个,苏州市级课题3个,常熟市级课题21个,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360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联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苏州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从学校的发展目标看,我校师资队伍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师资结构不合理给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一定困扰,一是大部分教师从中职升入高职,不适应教学变化,教学方式方法仍停留在中职阶段。二是按照高职校要求,缺乏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尤其博士学历、正高级职称的数量少,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学创新团队数量不足。

2.思政课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配齐建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思政课教师作为解疑释惑的“传道者”、立德树人的“园丁”,肩负着给学生心灵播撒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任,必须配齐建强。我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数量不足,在“十四五”时期急需配齐建强。

3.“双师”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职业教育要求培养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作为职业学校教师更应该注重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重。尤其在校企联合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1+X”证书制度试点以及理实一体化教学背景下,学校“双师型”教师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亟待加强。

4.省级以上名师数量偏少,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学校师资队伍虽有长足进步,但领军型、专家型教师数量偏少,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严重不足。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科研经费紧张、科研氛围缺乏、科研意识淡泊、政策支持不足等原因,造成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缓慢,教师科研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5.校企双向交流机制有待进一步激活

学校根据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需求,尽管聘请来自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界的管理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但是由于缺乏行业支持, 学校兼职教师选聘出现了教师队伍不稳定,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个别兼职教师缺乏责任感等现象,兼职教师在数量、质量上以及稳定性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提高,急需建立和完善企业导师选拔聘用体系。

二、“十四五”五年制高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强化教师实践能力为主要路径,推进五年制高职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以《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引地方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以专业部建设为突破口,落实优秀人才引进政策,持续完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兼结合的适合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建设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实施“质量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战略,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建设独立设置五年制高职学校为参照标准,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实现学校新一轮发展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1.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至“十四五”期末,五年制高职的办学定位更加明晰,学校教师培养体系更具特色。重点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教师发展中心为平台,通过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团队协作实施模块化教学,培养一批教学名师;通过产教融合平台,建立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强化教学基本功和生产实践能力培养,“双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通过实施“传、帮、带”青蓝工程,进一步营造青年教师成长氛围,发展一批优秀青年教学骨干;通过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包括行业标准制定、科研攻关、企业员工培训等,培养一批技能大师级领军人物;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推动构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作共同体,有效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向而行,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人格正的课程思政团队。

2.具体目标

1)职称与学历指标:专任教师副高以上职称比例达40%以上,专任专业教师师生比不低于1:16,专业课兼职教师高级职称、技师和高级技师比例达50%以上;硕士学位教师比例达35%以上。

2)双师素质指标:到2025年,95%以上专业教师具备高级工及以上各类职业资格,并进一步提高高级技师、技师的比例。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5%以上。

3)青年教师指标:重视梯队建设,迅速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素养。鼓励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到2025年,青年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比例达到35%,鼓励青年教师参评高校系列职称。

3)课程思政团队: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成立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和思政教育研究中心组,培育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加强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方法和策略研究,开齐开足思政课程,适应思政课程学考内容调整,着重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和表达交流能力,学以致用。专职思政课教师的师生比不低于1350

4)教学创新团队:努力打造1-2名省级以上有影响力的名教师、特级教师;培育3名左右省内有影响力的大师级领军人物;培养10名左右苏州市级学科带头人;规范运行苏州、常熟两级名师工作室及大师工作室,加强培育1个常熟市级以上“四有”好教师团队,在重点专业培育1-2个教学创新团队,激发更多教学团队提档升级,进一步扩大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

5)兼职教师指标:广泛吸引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技术能手、工匠大师进入兼职教师库,遴选100名左右企业行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高校教师为兼职专业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每年聘用兼职专业教师稳定在60人左右,兼职教师比例达25%以上。

(三)主要措施

围绕习总书记关于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重要论述,学校将依托校内外资源,建立师资培养“双导师”制度,搭建“名师领航、骨干提升、青年培育”三个成长平台,大力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通过实施师德领航、学历提升、全员培训、名师培养、双师提质、英才培育、思政创优、双高引进等八个行动计划,进一步打造师德与能力并重、专职与兼职融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努力形成一支能更好服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彰显五年制高职特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1.实施师德领航计划,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身正为范,以德为本。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多举措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完善师德考评标准和考核激励方式,开展“感动校园十佳教师”、“感动校园十佳班主任”、“校功勋班主任”、 “三八红旗手”等推选活动,不断加大对身边优秀教师典型的树立和宣传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借助校园平台,充分展示师德楷模的真事、真情,用先进典型感染、引领、带动教师加强专业信仰。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作为教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首要条件,坚决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在岗位评聘、年度考核、评优奖励中,优先考虑专心治学、研究领域集中、成果突出的教师。同时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充分发挥师生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预防和杜绝违背师德规范要求的行为。

2.实施学历提升计划,优化教师整体素质结构

鼓励、支持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提升学历,进一步改善教师学历结构。对4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学历提升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学历提升实施计划表,明确要求理清权责,鼓励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就读在职研究生,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鼓励教师通过考试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参评高校系列职称,提高学校高校教师职称尤其是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比例。

3.实施全员培训计划,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建设

构建基于职业规划导向的教师发展校本培训体系,建立分层次、多平台、多形式立体式的培训网络,加强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建立新进人员、骨干人员(教师)、专家(名师)培训体系,建立校级、省级、国家级教学名师培养体系,加大教师培养经费投入,每年不低于100万元,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弥补其实践经验不足,鼓励其积极参与国家或学校安排的培训实践;支持教师到国内外名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专题访学、进修,有计划地派出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用三到五年时间,完成全体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测评,将教师培训成果的有效运用及教学能力测评与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等有效结合,尽快让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完善教师考评制度,建立充分体现教学实绩、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让在项目建设、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德育工作和课题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得到肯定和激励,在职称评审、绩效奖励、先进模范评选和国家省市骨干推荐中获得优先权。形成绩效评价的新机制,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教师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不纳入单位工资总额基数。

4.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增强示范引领效应

建立教学名师培养机制,创新师资队伍激励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重点围绕教学创新团队、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3条教学团队发展主线,培养爱岗敬业、师德高尚、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突出的在某一个专业有影响的教师。通过专项经费资助,加大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力度,遴选专业造诣深厚、专业结构优化、政治素质高、教学成绩显著的团队,使之尽快健康成长。“十四五”期间,构建各级团队、名师培育机制,形成国家、省、校级梯队,在现有1位苏州市名教师、20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分别培育教学名师省级1名、市级10名;培育优秀教学团队省级1个以上、市级10个;培育青年技能名师省级1名、市级10名;培育市级教学能手50名。

5.实施双师提质计划,强化教师实践能力。

全面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提高“双师型”教师含金量,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建设。适应现代学徒制、“1+X”试点教学,全面推行教师“双证书”制度,鼓励教师考取行业认可度高、专业对接紧密的资格证书;校企对接,建立并完善教师业务实践激励机制和双师素质认定制度,把教师业务实践经历、双师素质资格作为岗位聘任、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

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强化教学基本功和生产实践能力培养。健全教师校企双向交流机制,“十四五”期间,要细化落实学校已经制定的《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管理办法(试行)》,完善该管理办法并出台正式文件。加强这方面的监督与管理,把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作为教师考核的必备内容之一,并把下企业实践的时间纳入教师工作量进行考核。同时,积极争取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专任下企业实践的奖励。

6.实施英才培育计划,加快青年教师梯队建设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健康成长,建立一支思想稳定、结构合理、业务过硬的青年教师队伍。针对近三年参加工作的新聘教师需要在教学业务能力上进一步提高的其他教师,遴选校级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承担培训任务,签订“青蓝合同”,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通过两年的培养教育、严格管理和教育教学实践,在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上都达到胜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岗位要求,使他们能够快速成长为教学名师,为学校未来发展积蓄人才。

7.实施思政创优计划,提升教师思政建设能力

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培育一批思想政治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建强专兼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按照规定比例要求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通过示范培训、项目资助、宣传推广等举措,聘请劳动模范、道德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担任德育兼职导师,加快思政骨干教师培训和后备人才培养。

8.实施双高引进计划,规范兼职教师队伍管理

依托职教集团和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和本地高等院校,引进一批符合行业技术创新发展前沿、与学校专业建设方向一致的高层次人才,聘请一批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等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吸引一批劳动模范、首席技师、非遗传人等优秀工匠走进学校,建立“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加强对兼职教师的人文关怀,增强兼职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亲近感和归属感。设立校内特聘岗位,聘请有较高学术造诣、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中青年专家为客座导师,聘请行业企业一线专家作为专业特聘导师,实行多样化、开放式管理,满足学校教学、科研需要,增强办学实力。

(四)建设内容与进度

建设项目

建设目标

名称

建设内容

2021-2023

2024-2025

师德领航计划

1.制定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2.制定课程思政建议方案;

3.制定师德考评标准和考核激励方式;

4.组织相关活动。

  

制定并实施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制订思政教师培养计划,培养课程思政团队3个;开展“感动校园十佳教师”、“感动校园十佳班主任”、“校功勋班主任”、 “三八红旗手”等推选活动。

实施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培养课程思政团队3个;开展“感动校园十佳教师”、“感动校园十佳班主任”、“校功勋班主任”、 “三八红旗手”等推选活动。

学历提升计划

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参评高校职称提升;

制定学历提升激励政策;

制定学历提升实施计划表,4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学历提升进行统筹规划;

鼓励教师参评高校教师职称资格,培养正高级职称1

硕士学位教师比例达35%以上;培养正高级职称1

全员培训计划

教科研能力培训;

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

高校教师资格证培训;

班主任培训。

制定教职工培训方案;教师信息化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培训90人次/

教师信息化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培训90人次/年;青年教师高校教师资格证获得率100%

名师培养计划

制订名师领航计划,实施教学名师、技能大师培养工程;

修订教学团队选拔培养办法和制定创新团队培养方法

制定名师选拔方法和专业带头人选拔培养办法;培养大市级名师5人;培养省联院级专业带头人3人、各级省市级专业带头人2

选拔培育5个教学团队;培养10名左右苏州市级学科带头人;规范运行苏州、常熟两级名师工作室及大师工作室,培育1个常熟市级以上“四有”好教师团队,在重点专业培育1-2个教学创新团队

培养大市级名师5人;省联院级专业带头人3人、各级省市级专业带头人2人;

努力打造1-2名省级以上有影响力的名教师、特级教师;培育3名左右省内有影响力的大师级领军人物;

双师提质计划

制订双师教师提升计划,创建科技创新共同体、教改共同体;建设教师工作站、企业工作站;

制定《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办法》并实施认定;制定教师企业工作站;创建校企科技创新共同体。

建设教师企业工作站;建设校企科技创新共同体。

英才培育计划

制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鼓励青年教师在职进修更高学历。支持教师参加省、市级培训,增强教学素养及专业技能,加强梯队建设。

制订并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培养青年教师取得硕士学位5人;青年教师高校教师资格证获得率100%;培养校级教学能手8人,县级教学能手6

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培养青年教师取得硕士学位5人;青年教师高校教师资格证获得率100%;培养校级教学能手10人,县级教学能手8

思政创优计划

制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关教学文件

成立思政教育研究中心组,培育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成立课程思政示范团队;

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新格局;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学展示、优秀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评比

双高引进计划

建立兼职教师信息库,制定兼职教师教学规范管理办法

建立兼职教师信息库;制定兼职教师教学规范管理办法;聘请行业专家30人。

规范运行兼职教师管理;聘请行业专家40人。

  

(五)保障措施

1.进一步提高认识,全面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实施“一把手工程”,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规划的实施、评估、督促、检查,确保规划的落实完成。建立系部目标责任制,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将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分解,与系部签订师资队伍建设责任书,各系部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校将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考核的硬性指标,充分调动各系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保证措施落到实处

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优先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预计投入资金为400万元,其中,地方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50万元,学校自筹及行业企业投入50万元。学校在已设立了人才专项经费、师资培训专项经费的基础上确保专项经费足额到位、专款专用,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从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和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完善制定教师聘任、培训、考核等相关文件,强化管理,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修订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及评比办法》、《教师校本培训制度》、《教师聘任制实施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确保学校师资建设有序、高效。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和与学校事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薪酬总量增长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优劳优酬,逐步优化学校师资队伍的总体结构。